器官捐献,谁来决定分配?答案在一台电脑里

  • 来源:
  • 发布时间: 2025-10-20


器官捐献

谁来决定分配?

1. 聊起器官移植,不少人心里总会藏着些疑问:是不是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才能更快获得移植机会?

2. 也有人悄悄琢磨:要是认识相熟的医生,会不会在等待器官的过程中,多一些“便利”的可能?

3. 还有人难免好奇:真的存在“关系硬就能插队”的情况,不用按正常流程排队吗?


提到器官捐献,这些疑问常常盘旋在大众心头。有人觉得分配背后藏着“潜规则”,也有人对流程的公平性半信半疑。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每一例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都有着一条“零人为干预”的分配路径——从捐献到匹配,全程由一台名为COTRS的“专业匹配系统”说了算,它就是全国唯一合法的器官分配平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

器官分配从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用医学数据和科学规则“算”出来的公平。


01这台“分配器官的系统”,到底是什么?

COTRS,全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是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研发的全国性平台,早在2013年就正式上线运行。它就像器官移植领域的“中央匹配枢纽”,所有有移植资质的医院都必须强制接入,任何跳过系统的私自分配,都是明确的违法行为。


0.jpg

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


02它的核心作用,总结起来有三点:

全自动运行

从供体器官信息录入,到匹配受体患者,再到生成最终分配结果,全程由系统按规则自动完成,没有人工修改的空间;

唯一合法性

全国每一家移植医院的每一例器官移植,都必须通过它分配,不存在“系统外渠道”;

全流程留痕

每一步操作、每一组数据都实时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50年,支持多维度溯源查询,省级卫健部门、国家层面还会层层监管,确保过程透明可监督。

打个比方,它就像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考生能不能被录取,看的是分数和志愿规则,不是老师或学校“说了算”;器官能不能分到患者手里,看的是医学指标和病情需求,和“身份、财富、关系”毫无关系。

03它怎么“算”?四个维度,只看“医学上的最优选择”

COTRS的分配逻辑,核心只有一个: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器官利用最有效、患者获益最大”。它会综合四个关键维度打分,分数最高的患者获得器官,没有任何“特殊通道”,每一个维度的考量都基于医学规律和生命保障需求。

1.医疗紧急度:

优先保障“生命濒危”者的需求

这是权重最高的维度。系统会根据国际公认的医学指标(如器官衰竭程度、并发症风险等)给患者评估,比如心脏衰竭到“随时可能出现骤停”、肝衰竭引发肝性脑病的患者,会被判定为“极高风险”,在匹配中拥有更高优先级。这种考量并非“选择谁该救”,而是基于医学判断,优先为生命处于“紧急窗口期”的患者争取时间——毕竟,对他们而言,器官移植的及时性直接关系到生命存续。

2.医学匹配度:

让器官和患者“精准适配”

器官移植的成功,离不开“适配性”。系统会严格比对供体与受体的核心参数:血型必须匹配(如A型血患者无法接受B型血器官)、组织相容性(HLA匹配度越高,术后排异风险越低)、器官大小(成人肝脏不适合移植给幼儿)等。只有匹配度达标,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让器官真正发挥“救命作用”。这就像为“零件”找最合适的“机器”,适配度越高,“运转”效果越好。

3. 等待时间:

给“长期等候者”公平的机会

为了避免“后来者优先”的不公,系统会记录患者进入等待名单的时间,排队越久的患者,会获得额外的优先级加分。比如两位病情稳定、匹配度相近的患者,等待了3年的人,会比刚入列3个月的人更有优势——这是对“长期等候者”的公平保障,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患者,都不会因“排队时间长”而被遗忘。

4. 地理因素:

不让器官“在运输中失效”

器官的“活性窗口期”极短:心脏仅能保存4-6小时,肝脏也只有6-10小时,运输时间越长,活性损耗越大,移植成功率也会随之下降。因此系统会优先将器官分配给同省或邻近地区的患者,在“患者需求”和“器官活性”之间找到平衡——这不是“区别对待”,而是为了避免捐献者的善意因运输超时被浪费,让每一个器官都能发挥最大的生命价值。

04举个例子:它会怎么分配一颗肝脏?

假设某地有一位捐献者捐献了肝脏,信息录入COTRS后,系统会立刻启动科学匹配:

第一步

先排除所有血型不符的患者(如供体为O型血,自动筛除A型、B型、AB型受体),从源头保障“适配性”。

第二步

在符合血型的患者中,标记出“肝衰竭极高风险”者(如出现严重腹水、肝性脑病的患者A),将其纳入“优先评估范围”。

第三步

比对患者A与供体的组织相容性、肝脏大小——若匹配度达标,且从捐献地到患者A所在医院的运输时间能控制在6小时内(肝脏活性窗口期内),患者A会成为第一顺位。

Tips:若患者A的运输时间超出极限(可能导致器官失效),系统会调整优先级,在同省患者中,选择“病情稳定但匹配度高、等待时间长”的患者B,确保器官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移植。

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为倾斜”的可能,所有选择都基于医学数据和规则,既保障了“紧急需求”,也兼顾了“器官利用效率”。

05为什么不能“通融”?因为每一份善意都该被公平传递

COTRS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技术杜绝“人为干预”的空间——医院没有修改结果的权限,医生也无法“手动插队”,所有分配结果实时同步至国家器官分配与共享中心,省级卫健部门日常监督、国家层面年度飞行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在监管之下。

这背后,是对捐献者善意的最大尊重:一位捐献者用生命留下的器官,是为了帮助更多人延续生命,而非成为“特殊资源”。只有通过科学、透明的系统,让每一次分配都基于规则、源于数据,才能让这份“生命的礼物”,真正传递到最需要且最适合的人手中。

Tips:为鼓励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同一分配层级内符合以下条件的移植等待者,在排序时将获得优先权:(1)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的直系亲属、配偶、三代以内旁系血亲。(2)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3年以上。

每一颗被捐献的器官,都是“留在人间的生命希望”,而这台“计算公平的系统”就是守护这份希望的桥梁。当我们了解它的科学规则,相信它的公平性,或许未来会有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传递的善意,终将以最科学、最公平的方式,点亮另一个生命的未来。


转自:华山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