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红十字会启动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培训 构筑城市韧性安全实景
- 来源:
- 发布时间: 2025-03-18
3月12日,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全面启动。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各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同志及有关市级红十字应急救护基地负责同志等出席启动会。
会议通报了《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培训沿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模式,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线上课程涵盖4课时理论教学与考核,包括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救护概论、心肺复苏理论、气道异物梗阻处置及创伤救护理论等内容;线下培训聚焦实践能力提升,安排4课时的实操课程,重点强化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救护技能考核。今年应群众呼声增设的气道异物梗阻现场急救内容虽纳入培训体系,但暂不作为线下考核硬性指标,旨在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急救知识普及面。
市红十字事务中心主任、市红十字会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姚月琴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将完成1万名培训任务,预计于10月底前完成全部8万名培训。她表示,市红十字会已开展实事项目专项师资培训师选拔、专项管理干部培训、专项班主任培训、专项师资培训,接下来还将开展专项督导员培训,为项目提供全方位人力支持和全链条人才支撑。
会上,浦东、嘉定、奉贤及普陀区红十字会相关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为民办实事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万兴旺强调,该项目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对做好今年实事项目,他要求,一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二要聚焦关键,确保培训质量,严格执行“四统一”标准(统一教学大纲、技术标准、考核标准、发证管理);三要多元联动,扩大培训覆盖面,充分利用“救在身边 守沪生命”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应急救护进学校、机关、楼宇、企业、社区、乡村、军营等,同时深化与卫健、教育等部门协同;四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通过培树典型、举办救护技能比赛与主题活动等放大示范效应。
当天,市红十字会还召开了实事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就项目工作方案进行了通报。会上,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为民办实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李江英表示,要锚定“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以“深谋远虑、精耕细作”的姿态推进项目实施。一是构建责任闭环体系。建立“目标-责任-监督”联动机制,严把培训质量关,强化风险防控,确保规范化推进与高质量产出双轨并进。二是持续提升培训覆盖。结合市卫健系统的AED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重点领域、特殊群体的有效覆盖,不断强化应急救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提升培训覆盖面。三是打造创新协同格局。动员社会组织等资源和力量积极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塑造城市文明标杆。推进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寻找最美救护员”活动,让“学急救、会急救、敢施救”成为上海城市精神新注脚。
去年,实事项目已培训约10.2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超额完成目标,市民满意度在全市34个实事项目中排名第二。今年,随着项目2.0版在本市全面铺开,上海应急救护体系建设将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作为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公共安全能级的重要抓手,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正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持续赋能,构筑超大城市韧性安全实景。
转自:上海市红十字会